2019紅帽挑戰賽總決賽在京舉行
11月16日,在近30家紅帽學院授權合作夥伴的支持下,主題爲“新起點 攜手共攀高峰”的2019紅帽挑戰賽在紅帽北京研發部舉行。[查看詳情]
中國僑網12月11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微信公衆號消息,12月7日,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“華文教師完美遠程培訓”迎來埃及德仁中文學校的加入。
2019-12-12
近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六屆年會上,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、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裏透露,斯坦福大學開設了一種人工智能混齡科目,讓小學一年級至高三學生一同聽研究生課程。
2019-12-11
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,全球對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,這也增加了選擇STEM專業的學生人數。據2019年領英發布的《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》顯示,AI頂級人才供不應求。
2019-12-02
南非各省教育部門還表示將爲數學、科學和技術教育提供額外的資金,使學習者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,他們還強調在通識教育和培訓中加強識字和算術課程的教學。
2019-11-22
近年來,包括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智利、南非、韓國、土耳其和英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已采取步驟,將某種形式的計算機科學或計算思維納入其學校日常課程。
2019-11-15
計算機信息素養研究是一項基于計算機的國際評估,它衡量八年級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能和經驗。
2019-11-15
根據相關規定,參加網絡大學報名學習的學生,可以通過網絡參與11所大學中任何一所大學的課程學習,並在線選擇考試地點。網上大學開設的課程與普通大學的課程基本相同,課程涵蓋法律、工程、...
2019-11-08
最近,一些能夠識別人臉的攝像頭走進學校,不管學生是逃課,還是上課打瞌睡、玩手機,都逃不過人臉識別系統的“法眼”。這只“眼”喚起了許多人對曾經高中班主任無處不在的恐懼,更掀起了關...
2019-10-08
不久前,一場關于“學英語是否有用”的辯論登上了微博熱搜排行榜。網絡作家“花千芳”在微博上發表言論稱,英語是一項“廢物技能”,語言障礙“只要一支專業翻譯團隊就搞定”。此言一出,立...
2019-08-06
上世紀90年代後出生的學生們在網絡世界中成長,他們習慣了來自智能手機和流媒體的誘惑,在課堂上無法專心聽課。如今,教師們面臨不可回避的尴尬局面:是徹底杜絕在教室裏使用手機,還是在傳...
2019-07-24
俄“國家教育質量研究項目”2015年11月進行過的一個專項調查發現,手機、互聯網在學校的滲透率高達98%;幾乎所有學齡兒童都使用社交網絡,這一比例在9年級學生中高達96%,8年級爲95%。
2019-07-10
便捷的網絡、更新換代的智能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,對于自制力較薄弱的青少年來說,卻可能帶來負面影響。用智能手機長時間玩遊戲、聊天、看視頻的“低頭族”開始在青少年人群裏蔓...
2019-05-30
近日,澳大利亞國家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發布的《爲數字化經濟時代培訓澳大利亞勞動力》報告指出,盡管大多數雇主承認數字技術的重要性。
2019-05-24
根據麥肯錫報告,到2030年,芬蘭約15%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人工智能沖擊。與以往不同,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結構的沖擊作用將更大,即使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收入群體也會受到負面影響。
2019-05-24
近日,加拿大統計局發布了一則關于女性在科學、技術、工程、數學(STEM)專業中表現的研究報告。
2019-05-17
今年2月,英國商務、能源和工業戰略部與數字化、文化、媒體和體育部兩部委聯合宣布,擴大人工智能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,新設16個人工智能教育博士點,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養。
2019-05-17
今年年初,法國國民教育部長讓-米歇爾·布朗蓋正式宣布,自2020年起開設計算機科學中學教師資格證書,重點培養計算機科學專業師資力量。
2019-05-10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發布的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: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》報告提出,有研究預測,2021年之前數字教育市場將每年增長5%。
2019-05-10
當前,中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大衆化階段,高等院校在推動從“知識教育”向“高階能力培養”的轉型中,要通過不斷評估學生學習成果,發現問題,持續改進教育教學,才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,...
2019-04-08
《中國教育信息化》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,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編輯部編輯出版的有一定學術水准的期刊雜志,具有CN和ISSN刊號,其編輯出版的中國教育信息化刊物在業內享有較高的聲... [詳細]
《世界教育信息》內容側重于教育信息化的戰略研究、宏觀分析,以及國際視角等方面的學術探討。注重信息化的前瞻性研究,反映業內權威專家、學者的聲音,爲各級教育領導者、實踐... [詳細]
《基礎教育參考》是教育部主管、基礎教育一司指導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,專門服務于基教各級行政領導、中小學校長、教育教學研究人員、教師和關注基礎教育改革... [詳細]